大众日报:冷链建设需加“热”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丰收的季节到了。
但丰收有时也会带来烦恼:有的农产品因季节性集中上市,造成一时销售不畅或阶段性价格下行,不少农民纷纷呼唤“田头冰箱”——冷库。
近年来,山东省将加强冷链物流建设作为农产品发展的重点方向。2020年4月,山东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作,3个月后,《山东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出台,随之,农村冷链物流建设在全省铺开,让农产品“出村进城”有了基础。
然而冷链建设非一日之功。到目前,冷链物流仍是一些地方农产品流通的短板,存在现有产地冷链建造标准低、功能单一,新建受制于投资来源、土地约束等问题。
农产品存入冷库,能延长销售期,实现错峰销售,提高附加值。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抢抓良机,乘势而上建冷库。但冷库不是人人都能建得起的,因为建设冷库需要较多资金,还要考虑用地、用电等因素。小农户承受风险能力偏弱,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自然难以享受到冷链带来的红利。
面对这一难题,基层也不是无计可施。如有的乡镇设立平台公司,将有建设冷库意愿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起来,统一建设冷库,统一管理,农户可租赁使用,不但解决了农产品贮存问题,还实现了风险可控。
冷库建设运营还涉及到土地要素。建设用地紧张是现实问题,需要政府积极协调,坚持“一盘棋”思想,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根据需求建冷库。
冷库建起来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冷库建设只是冷链物流建设的起手式,农产品要“保鲜保质”,需要处理好农产品预冷、分级、包装、标准化的过程,进而解决农产品采后入库、保鲜、加工和流通的问题,这都需要在技术上发力。
但现状是基层冷链人才短缺。冷链运营对技术的专业性要求很高,要补上这一人才缺口,当前较为有效的尝试是加强产业和教育融合,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比如,依托有关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搭建冷链物流继续教育平台,提升传统人才的适应能力,挖掘存量人才潜能。
建冷库不是目的,为农户创造效益才是根本。在冷链的利益分配格局中,相较经销商、批发市场等相关利益主体,农户身处弱势,但是却要承担起保证产品质量、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的责任,增加了技术、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为保障农户的利益,各地应探索建设产地冷藏保鲜服务网络,让农民分享到更多更便宜的冷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