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中有一个情节是:村里滞销的蘑菇靠着冷库避免了菇烂伤农。我想,广大农产品产地的农户和从事冷链物流的业内人士,无不对此感同身受。

  冷库堪称冷链物流的“根据地”,而产地冷库则堪称全程冷链物流的始发地,关乎着农民增收和城市消费者的一日三餐,是一件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每一级政府都挂在心头的大事,更是关乎到冷链物流的整体功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正是由于如此,在去年12月9日中物联冷链委召开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研讨会上,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开宗明义指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需具备的十大功能中,第一个就是冷链储备功能。

  冷库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重中之重,并取得明显成绩,如福州市马尾区2020年全区冷库库容达到105万吨(已建成70.5万吨、在建34.5吨),约占全市总量的70%,全省总量的25%。到2023年,东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库总库容将达到27万吨,实现冷库货物吞吐量达到60万吨的能力。去年10月,武汉山绿集团全自动智能低温5号冷库建成投产。宝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现已有冷藏库8座(在建1座),总贮藏量9.3万吨,其中气调贮藏量15000吨......

  相对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库建设和销地冷库的发展,目前乃至今后,产地冷库将成为我国冷库建设和发展首当其冲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自不待说,对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践行者来说,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将这一战略落到实处。

  在中国,要想干成什么大事,都首先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这个国情和实际就是,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产品的生产还较为分散;而且,其主要产地与冷库的数量和规模尚未形成正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这种模式有利于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应该长期坚持。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农业生产分散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

  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冷库,即使现在广为提倡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也缺乏田间地头的集中性农产品冷库予以支撑。在大多数农产品集中的产地,有的根本没有冷库,有的即使有个把小型冷库,也是没多少科技含量的土冷库,且多在距离田间地头较远的三四线城市,由此造成大量新鲜农产品不能长期存放,使得农户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在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流通环节说升价就升价,说降价就降价。其结果不仅造成菜贱伤农,而且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这还只是我国农产品冷库建设基本国情的一个方面,还有就是冷库分布地域差距过大,受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影响,我国的冷库在华东地区最为集中,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华东冷库容量占到了全国总容量的42.03%;其次是华中、华北和华南地区,其冷库容量占全国总容量的比例分别为18.24%、11.61%和8.88%;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冷库容量较少,占比均低于10%,分别为7.31%、4.17%和7.76%。

  认识到上述农产品冷库建设的基本国情,便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今后的路该如何走了。那么,今后的冷库建设的发展方向,到底该围绕着那些方面来进行呢?笔者以为,大概包括以下方面:

  1、建设更多田间地头小冷库

  关于这一问题,以前说过很多,已属老生常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尽快使这一问题不再继续成为一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地政府对冷链物流的重视和加大投入,在产地建冷库,已成了尝到甜头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最强烈的期盼。那么,实现这一期盼的前提,则是产地冷库的规模应该多大才符合实际。根据前面所说的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冷库的基本国情,结论肯定应当是小而多较好。一些冷库建设专家认为,产地建10吨~20吨的小型冷库最合适,投资少,见效快,好管理。

  据有关行业协会调查,小冷库投资在2-4万元左右,是一般农户能接受的范围。这种小冷库单元容量小,容易控制,出入库方便,产品很容易贮满,降温迅速,温度稳定,耗电少,便于操作和管理。在一个产地,多个这样的小冷库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小冷库群,总容量可达到数百吨、上千吨的规模,其总投资与同等规模中、大型冷库相近,但它可以保鲜更多的产品和品种,根据其不同的保鲜温度要求,还可实现任意分别控制,这是大容量冷库不容易做到的。

  2、大力发展产地和销地的气调库

  农产品气调库既可以广泛应用于产地,也可以应用于销地,目前,气调库已为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由于气调库造价成本相较于机械式冷库高,所以一般都用来存储产品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如美国使用气调贮藏苹果已占冷藏总数的80%;法国、意大利气调贮藏苹果,均达到冷藏苹果总数的50%~70%以上;英国气调库容达22万吨。

  其实,气调库的技术和运用,我国早已有之,1978年就建成第一座气调库,1995年在山东龙口建造15000t气调冷库获得成功,开创了我国大型组装式气调冷库的成功先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气调库建设的步伐还很缓慢,除了技术原因,更多的是资金投放不足。

  近年来,已有社会资本开始关注气调库的开发建设,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邮政电商扶贫中,针对凉山州农产品的储存问题,联合四川省邮政公司、凉山州邮政分公司共同出资1200万元,在凉山州盐源县建成了18个标准气调库,能储存200万斤农产品。和普通仓库不同的是,这些仓库的门周围都布局着各种机器,大量已经装箱的盐源苹果有序摆放在库内,机器显示器屏幕上显示着多种气体的实时数据,随时可调节空气中气体的含量。

  这种气调库里的苹果等水果,在低氧以及含有二氧化碳、氮气等成分的空气中,能储藏很久,不易变质,从而长久地保留住品相和营养。在苹果、梨、香蕉等呼吸跃变型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气密性较高、可调节气体浓度和组分的气调贮藏库,配备有关专用气调设备,对商品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进行气调贮藏,有利于大大增加农产品的产后附加值。

  3、注重冷库的节能减排

  众所周知,冷库是耗能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一座冷库除了制冷系统设计外,隔热设计是冷库的生命。冷库围护结构、保温层的传热量占冷库总热负荷的20%一35% ,减少围护结构的热负荷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冷库保温材料通过围护结构的耗冷量,与围护结构单位热流量成正比。

  要降低围护结构单位热流量,一要选择热导率小的保温材料,二要增加保温层的厚度,而厚度又不宜太厚,否则会出现增加建造成本和减少使用空间等问题。总之,使用更保温更节能的冷库保温材料,今后将成为冷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此,切不可盲目的认为冷库业主不在乎,哪怕是再小的冷库,他们也很愿意为此买单,前提是你要有能让他们信服的产品及数据。

  节能的同时也是减排的过程。在2020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我国首次提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就是指二氧化碳年总量的排放,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也就实现了“碳中和”。在这方面,作为耗能和碳排放大户的冷库,绝对是责无旁贷。

  4、提高现有冷库的利用率

  常在业内朋友圈发现,很多冷库业主不断发布冷库对外租用信息。这说明,至少在目前,现有冷库还仍然是买方市场,其原因除了冷库的租用费偏高以外,主要还是周年利用率不高作祟,以本来现有冷库就偏少的西部城市兰州为例:大多数冷库每年5~10月份期间贮藏荷兰豆、西兰花、花椰菜、大白菜、甘蓝、百合等新鲜蔬菜, 然后以冷藏车、简易汽运等方式运至广州、上海、杭州等南方城市进行销售,冷库闲置期长达6个月。目前只有兰州肉联厂低温冷库贮藏肉制品、速冻食品、雪糕、冷饮等,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其他冷库中仅有少量冷库在10月至翌年4月份贮藏水果,其余时间基本关闭闲置,周年利用率仅能达到50%。

  除此之外,冷库自身的空间利用率也还大有文章可做。据介绍,传统的冷库设计一般高5m左右,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尤其是无隔架层的冷库利用率往往低于这一高度。

  针对上述现象,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现有的冷库不管是在产地还是在销地,所谓的买方市场只是个假象。判断一个地区冷库多与少,除了绝对总量,人均冷库容量也是衡量冷库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我国目前冷库总量已经与美国持平,但人均拥有量只占美国的1/4;日本冷库总量约为3300万立方米,人均冷库拥有量是我国的3倍;德国人均冷库水平是我国的2.5倍;法国是我国的2倍;荷兰是我国的1.5倍。2021年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510.1吨/万人,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缩短这一行业差距,科学有效的办法是,要根据冷库应用的特点,将现有冷库分门别类,使其尽量做到满负荷运转。如城市配送型冷库要优先考虑距离市中心或客户最近、交通最方便的位置,在规划时考虑配送功能要多于储藏功能,占比约为27%;区域分拨型冷库主要服务于区域分拨中心,其服务半径大,在规划时考虑储藏功能的权重要大于配送功能,占比约为20%;生产型冷库具有较大的冷加工能力和一定的冷藏容量,一般用于肉类联合加工厂和乳制品联合加工厂等,占比约为12%;产地型冷库主要用来对刚采摘、处理的生鲜农产品进行预冷处理,一般离生鲜及农产品的产地较近,主要用途为储藏,占比约为12%;市场型冷库主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建设的冷库为主,占比约为13%。只有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安排冷库出租对象和时间,才能将现有冷库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值。

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制冷网,由美狮贵宾会制冷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络美狮贵宾会制冷编辑删除


天津美狮贵宾会制冷设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农产品保鲜序列单位,中国制冷学会会员,联合高等院校,成立了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在制冷控制技术、冷库智能控制技术以及制冷一体机研发制造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研发、制造、运营体系。对于冷藏、冷链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做出了突出贡献。